关注微信公众号
时间:2019-08-17 15:02 点击数:1330 作者: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西北,西南,华北等地区是我国重要放牧地区,尤其数华北的内蒙个别地方,牛羊是地方牧民的经济来源,当地牧民主要以放牧为生,六七月份是放牧的最佳时期,牧羊人带着帐篷,赶着羊群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随处栖息,羊群吃着青草喝着溪水,原本平静的生活一下被打破,羊只开始出现腹泻,贫血,下颌和腹下部水肿,体瘦毛焦,发育不良,母畜不孕或流产,甚至发生死亡现像。
当地牧民将死亡并处移交至当地动物检疫实验室进行临床诊断解剖,在死亡病畜的门静脉系统和肠系膜静脉内发现移动的虫体,在解剖过程可以看到患畜尸体消瘦,贫血,腹腔内有大量腹水。肠系膜淋巴结严重水肿。肝脏表面凸凹不平,质硬,上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虫卵结节,肿大和硬化。经过对虫体的研究发现,此虫感染了东毕吸虫。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东毕吸虫的生活史,其雌雄成虫合抱寄生于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内产卵。虫卵随血液循环到肠壁或肝脏内形成结节。胚细胞在卵壳内发育形成毛蚴,毛蚴分泌溶细胞物质并透过卵壳破坏血管壁和肠壁从而使虫卵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条件下逸出毛蚴。毛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椎实螺类即钻入其体内,经过母胞蚴、子胞蚴发育为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遇到终末宿主后经皮肤感染,经血流到肠系膜静脉发育为成虫。毛蚴在螺体内的发育时间为1个月。终末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需要1.5~2个月。所以判断出此羊群可能是在喝水过程中吃水中的水草,水草中带有东毕吸虫的幼虫,导致羊群感染寄生虫
显微镜下虫体照片
中间宿主图片
致病作用:东毕吸虫的尾蚴在移行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的组织损伤,出血和局部炎症。在非终末宿主人体内移行时不能发育为成虫,但会引起人尾蚴性皮炎。成虫的致病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机械性损伤导致门静脉循环受阻和肝细胞的破坏,从而引起腹水和肝硬化;虫体代谢毒素的危害则表现为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诊断:在流行地区依据症状和流行特点,结合粪检发现虫卵即可确诊。因东毕吸虫排卵数量少,故进行粪检时应采集多量粪便。必要时可进行尸检,在肠系膜静脉内或肝脏内发现大量虫体亦可确诊。
治疗:
治疗日本血吸虫的药物均可试用于治疗东毕吸虫。
1.吡喹酮 60~80mg/kg体重,分两次内服。
2.硝硫氰胺 1.5~2.0mg/kg 体重,配成2%的混悬液静脉注射;或15mg/kg体重,配成10%水悬液经第三胃投药。
预防;根据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定期驱虫 一般应在尾蚴停止感染的秋后进行冬季驱虫,既可治疗病畜,又可消灭感染源。
2.消灭中间宿主 根据椎实螺的生态学特点,因地制宜,结合农牧业生产,采取有效措施,改变淡水螺的生存条件,进行灭螺,,也可用杀螺剂五氯酚钠和氯硝柳胺。
3.加强饲养卫生管理 严禁接触和饮用疫水,特别在流行区,不得饮用池塘、水田、沟渠、沼泽、湖水,最好用井水或自来水。
4.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 粪便需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