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专栏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人体寄生虫专栏

暑期旅行忙,寄生虫感染需预防

时间:2020-08-10 16:30 点击数:387 作者:孙家辉

炎炎夏日,恰逢暑假,你会选择哪里作为避暑胜地呢?风光旖旎的九寨沟、水天一色的鄱阳湖、层峦叠嶂的神农架亦或是巧夺天工的黄山景区?近年来,未开发或刚开发的原始森林或原始山麓深受旅游者的青睐。相比于以往跟团参观传统的静态景观,人们现在更热衷于可以“亲身经历”的动态体验活动,例如攀登高峰、丛林漫步等等[1]。既可以暂时忘却烦恼,又可以领略全身心贴近自然,拥抱自然,回归自然的宁静。然而,当你在野外露营,溪水中嬉戏的同时,你又是否知道寄生虫们正悄然等待着你的到来呢?在溪水、湖泊中通过尾蚴侵入皮肤感染人类的血吸虫便是其中之一。

 

寄生人体的血吸虫主要为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三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78个国家和地区[2]。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流行,由日本人桂田富士郎于1904 年发现并命名[3]。日本血吸虫病曾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广东、广西、上海、福建等12个省、市、自治区流行[4]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血吸虫的的危害之大、受感染威胁人数之广[5],党中央十分关心血吸虫的防治工作,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余江县终于在 1958 年彻底消灭血吸虫病,树起了我国第一面消灭血吸虫病的红旗。毛主席在看到相关报道后,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诗二首。

                        001.jpg                       

送瘟神·二首

图片来源:寄生虫和媒介标本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预防控制所 健康教育与咨询检测中心提供)

 

血吸虫有着复杂的生活史,其尾蚴阶段是感染人的关键阶段。尾蚴自钉螺体内溢出后,多以静止状态浮于水面。若是人或哺乳动物接触污染的水面后,仅需10秒钟,尾蚴就能直接钻入皮肤或者粘膜,尾部脱落并转化为童虫,使人或哺乳动物罹患血吸虫病[7]

 

002.png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图片来源:吴忠道.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M]. 4,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94.

 

因此大家在外出选择湖泊,有水的地方游玩时,首先要了解旅游点是否为血吸虫流行区。如果是流行区,切记不要接触疫水(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不可盲目下水游玩。一定要在经当地卫生部门允许游泳的安全区域游泳或漂流。除此以外,在一些原始森林的野生环境亦或是杂草丛生的野外,还需要防备蚊虫等媒介昆虫的叮咬。若是不小心,仍有感染其他寄生虫病的风险。例如被蜱虫叮咬后导致的田鼠巴贝虫感染[8-9]、被白蛉叮咬后的利什曼原虫感染[10-11]以及被蚊虫叮咬后引起的疟原虫感染。

 

003.jpg

树枝上的蜱虫

图片来源:国家寄生虫资源库(东北农业大学 宋铭忻教授提供)

004.jpg

显微镜下的中华白蛉(雄蛉)

图片来源:国家寄生虫资源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预防控制所 媒介室提供)

 

因此,盛夏旅游期间,无论是选择深入山林还是泛舟嬉戏,大家还是要多加注意。对旅游点是否为寄生虫病流行区要有所了解,对易滋生蚊虫的环境,带好防蚊药品、以防在游玩期间染上寄生虫病。

 

[1]邵敏,蔡沙沙,赖启福.自然景区游客感官印象对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23,43(01):52-64.DOI:10.16832/j.cnki.1005-9709.20220233.

[2]李婕,文雨松,李召军.我国旅游开发对血吸虫病防治的影响[J/OL].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6[2023-07-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248.R.20230525.1549.002.html

[3]赵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血吸虫病疫情防控——以武汉地区为例[J].学习与实践,2022(11):133-140.DOI:10.19624/j.cnki.cn42-1005/c.2022.11.004.

[4]诸欣平. 人体寄生虫学[M]. 9,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115.

[5]苏东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风云实录· .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472.

[6]Han H, Peng J, Gobert GN, Hong Y, Zhang M, Han Y, Fu Z, Shi Y, Xu J, Lin J, Tao J. Apoptosis phenomenon in the schistosomulum and adult worm life cycle stages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Parasitol Int. 2013 Apr;62(2):100-8. doi: 10.1016/j.parint.2012.09.008. Epub 2012 Nov 13. PMID: 23159324.

[7]张玉达,夏万宝.不容忽视的巴贝虫病[J].人人健康,2023,No.589(05):38-39.

[8]陈木新,薛靖波,艾琳等.我国巴贝虫病流行现状与研究进展[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22,20(03):149-157.

[9]代培芳,田晓东,赵俊英等.山西省2020年黑热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22,33(03):405-408.

[10]宋琦,盛晟,王宜庆等.无锡市1例黑热病病例调查及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22,33(04):459-460.DOI:10.13668/j.issn.1006-9070.2022.04.030.


[关闭]
上一页:“肚子里的蛔虫”可能会引起并发症... 下一页:当心寄生虫病,也会引起支气管哮喘!...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林业科学数据平台
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水产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
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数字科技馆
京离子探针中心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电话:021-64377008 传真:021-64377008

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邮编:200025

©版权所有:寄生虫种质资源保藏中心 沪ICP备06036728号-7 技术支持:上海庚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