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专栏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人体寄生虫专栏

浅谈儿童蛲虫病

时间:2022-03-29 17:28 点击数:516 作者:卢艳


蛲虫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主要症状包括肛门瘙痒疼痛、腹痛、精神不安等,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等儿童集居的群体中易流行。儿童蛲虫病例也时有报道。2015全国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3~6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3.43%推算感染人数约为155万,22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发现有感染者,流行范围较广。




蛲虫俗称“线头虫”、“屁股虫”,学名蠕形住肠线虫,分类学上属于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蛔目、尖尾科、住肠线虫属。从蛲虫的学名可以看出蛲虫的寄生部位,是住在肠子里的。但与另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蛔虫的寄生部位不同,蛲虫主要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回盲部,以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多见。

蛲虫成虫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雌虫大小约为8~13mm×0.3~0.5mm,虫体中部膨大,尾端长直而尖细。雄虫较小,大小约为2~5mm×0.1~0.2mm,尾端向腹面卷曲,呈“6”字形。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较平,另一侧稍凸,两端不等宽,大小约50~60μm×20~30μm,卵壳较厚,分为三层,由外到内为光滑的蛋白质膜、壳质层及脂层,但光镜下可见内外两层。刚产出的虫卵内含一蝌蚪期胚胎。



人是蛲虫唯一的宿主,蛲虫无法在人以外的动物体内存活,成虫寄生于人体肠腔内,以肠腔内容物、组织或血液为食。雌雄虫交配后,雄虫多即死亡。当人熟睡,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雌虫经肛门爬出,产卵于肛门周围和会阴皮肤皱褶处。一条雌虫可产卵4600~16000个,平均11000个。产卵后雌虫大多自然死亡,但也有少数可返回肠腔,也可误入阴道、子宫、尿道、腹腔等部位,引起异位损害。黏附在肛门周围的虫卵,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很快发育,约经6小时卵内幼虫发育成为感染期卵。雌虫在肛周的蠕动刺激,使肛门周围发痒,当小朋友用手指搔痒时,感染期虫卵污染手指,经肛门--口的方式造成自身感染。感染期虫卵也可通过散落在衣服、被褥、玩具和食物上,经口或随空气吸入等方式而进入人体。吞食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幼虫,幼虫沿小肠下行,在结肠发育为成虫。从吞入感染期卵至虫体发育成熟产卵,约需2~4周。雌虫寿命一般为1个月,很少超过2个月,但儿童通过自身感染、食物或环境的污染而出现再感染,可持续多年。


蛲虫成虫寄生于肠道造成肠黏膜损伤,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引起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因蛲虫雌虫在肛门周围、会阴处移行、产卵,刺激局部皮肤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皮肤搔痒,瘙痒破溃可致继发炎症。常有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退、消瘦、夜惊、夜间磨牙等症状婴幼儿患者常表现为夜间反复哭闹,睡不安宁等,长期反复感染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少数雌虫产卵后可误入其他部位,出现异位寄生,引起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如虫体进入腹腔,可导致蛲虫性腹膜炎和肉芽肿等,甚至被误诊为肿瘤。

如果怀疑小朋友感染了蛲虫,根据蛲虫在肛周产卵的特性,可以用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在清晨排便或洗澡前在肛周收集虫卵进行检测。此外,由于雌虫常在夜间爬出肛门产卵,可以在小朋友入睡之后1-3小时检查肛门,如果在肛门周围发现白色线头样小虫,可用镊子夹入盛有70%乙醇或生理盐水的小瓶内保存,送医疗机构进行检测。

对于儿童蛲虫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重复感染。第一、要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尤其是手卫生,家长要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吮吸手指,勤剪指甲;幼儿园和家庭环境要做好环境卫生及衣服、被褥、玩具、餐具的消毒。第二、驱虫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有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也有局部外用药膏,驱虫治疗应遵循医嘱,规范用药。第三、预防相互感染,对于幼儿园、家庭等集体中共同生活的人员,进行普查普治,以彻底消灭传染源。

 

图片引自网络,仅作科普宣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闭]
上一页:生吞活蝌蚪,小心感染裂头蚴... 下一页:“肚子里的蛔虫”可能会引起并发症...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林业科学数据平台
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水产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
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数字科技馆
京离子探针中心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电话:021-64377008 传真:021-64377008

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邮编:200025

©版权所有:寄生虫种质资源保藏中心 沪ICP备06036728号-7 技术支持:上海庚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