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3-06-29 12:31 点击数:18383 作者:卢艳
近日,又一寄生虫感染登上了各平台的热搜,贵州一名家长苗女士在网上持续记录了自己的孩子小丁(化名)生病就医的经历。根据苗女士所发布的内容显示,她曾带孩子去海口旅游,并到海边游泳。6月9日,孩子出现发高烧症状,次日家长带孩子去当地的县医院就医,服药后退烧,但药效一过又发烧。孩子持续多日发烧,家长辗转几家医院,给孩子进行检查和治疗,孩子仍旧持续发烧、嗜睡。在转到贵阳某儿童医院时,孩子已出现昏迷的情况。6月19日,苗女士的孩子转入重症监护室,病情并未好转。6月21日,医院下达孩子病危通知书,医院诊断孩子患有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出现持续癫痫、中枢性呼吸衰竭、支气管肺炎等症状。孩子的病情随时可能进一步恶化,危及生命。6月25日,苗女士发文称,小丁的脑脊液检测结果出来了,“害孩子变成这样的是一种叫‘狒狒阿米巴原虫’,是一种生存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寄生虫,也叫食脑虫。”苗女士还提到,孩子的状态很不好,拔掉呼吸机不能自主呼吸。她之所以将孩子的情况下写出来,是想让其他宝妈警惕“食脑虫”。
图片引自网络
小丁感染的“狒狒阿米巴原虫”是一种营自由生活的阿米巴(free-living amoeba, FLA),全称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Balamuthia mandrillaris),在1986年美国加州圣地亚动物园一只死于脑炎的狒狒脑组织尸检中被首次发现。目前全球报道感染病例约300多例,主要在美国、秘鲁、中国,其他国家如日本、泰国、印度等也有报道。该病原体主要有两种形态:滋养体和包囊。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在自然界存在于水及土壤中,可以通过呼吸道或者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引起人类感染多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也可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granulomatous amebic encephalitis, GAE)。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尚不清楚, 其病情进展快、误诊率高,病死率高。我国共报道32例确诊病例,分布于我国13个省份,其中18例(56%)为儿童,19例(59%)有外伤史,所有患者均无明确的免疫缺陷,20例(62%)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一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死率可达95%(19/20)。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生活史(引自https://www.cdc.gov/dpdx/freelivingamebic/)
另一种营自由生活的原虫:福氏耐格里阿米巴(Naegleria fowleri)也被称为“食脑虫”,是一种在土壤和淡水中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具有低盐耐受性和高温耐受性,最适合生存在温暖的天然或人工水源中(25~44℃),也可生活在土壤或腐败的有机物中。该原虫通过鼻黏膜侵入人体,穿过鼻黏膜上皮组织和结蹄组织,移行到嗅神经分支,再通过海绵状筛板由颅底入脑,引起脑组织大面积出血、炎症和坏死,导致出血坏死性脑膜炎,即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primary amebic meningoencephalitis, PAM),往往暴发性更强且病情进展迅速。目前为止,全球约报道440例病例,感染者一般在出现症状后的1至8天内死亡,致死率高达95%。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报道的6例病例,尚无幸存者。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生活史(引自https://www.cdc.gov/dpdx/freelivingamebic/)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形态(引自:张娜, 周艺彪. 福氏耐格里原虫传播特征及防治研究进展[J].上海预防医学, 2022, 34(2): 187-191.)
目前还没有治疗 “食脑虫”感染的特效药,也没有相关疫苗。虽然较难治愈,但大家也无须过度恐慌。在日常多加防范,就可以远离“食脑虫”的危害。第一,游泳的时候尽量选择干净、卫生的场所,并使用鼻夹等防护措施。第二,不要在野外不干净的水域、死水塘等处游泳、洗脸。特别是在夏季,避免接触野外的不明水体,避免脏水进入鼻腔和眼睛等。此外,也不要挖掘或搅动水体底部沉积的腐败物。第三,如果水管长期停用,再次使用前一定要先放水,将不流通的水排放完毕。第四,如果有冲洗鼻腔的习惯,建议使用生理盐水,或者使用煮沸过的水。第五,如果身体出现相关症状,例如头痛、发热、呕吐、嗜睡等,一定要及时就医。已有的文献报道表明,如果能够在皮损阶段就进行诊断,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感染基本可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