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5-04-14 13:42 点击数:70 作者:寄生虫病所
内脏利什曼病(VL)是一种由白蛉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在中国中西部地区仍是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研究旨在阐明目前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类,为进一步的策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2011-2022年,24个省份400个县共报告VL病例3041例。其中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AVL)173例,野生动物源型(DT-ZVL)788例,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T-ZVL)1611例。其余469例(15.4%)病例为276个非流行县报告的输入病例。总体而言,AVL的发病率在2011年至2022年间略有下降。大约75%的VL病例分布在三个省:新疆(n=947, 31.1%)、甘肃(n=829,27.3%)和山西(n=481,15.8%)。118个流行县中,有3个县占本地病例的43.9%(1130/2572),分别是新疆伽师县(637例)、甘肃省武都区(283例)和舟曲县(210例)。2011年至2022年期间,7个省份的68个县被确定为复燃流行县,共报告了675例本地感染病例,其中大多数(671/675)为MT-ZVL型。2011-2019年主要高发区为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2014-2016年主要高发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2019-2022年主要高发区为晋冀和晋陕边境地区。VL病例以学龄前儿童为主,以0~2岁儿童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2.3%(n=1285)。就职业而言,农民是除学龄前儿童外受影响最大的人群。DT-ZVL的发病高峰出现在4-5月,MT-ZVL的发病高峰出现在10-11月。研究建议采取措施遏制MT-ZVL蔓延:一是实施“全健康”方针,及时诊治患者,推广犬驱项圈,控制疫区犬只数量;其次,在潜在风险地区加强对白蛉和感染犬的监测响应体系建设。
该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周正斌副研究员,通讯作者是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李石柱研究员。该文于2024年12月3日发表在《CDC weekly》。
附件: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