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时间:2019-05-23 10:14 点击数:1027 作者:陈绅波
虽然我国已经从2017年开始没有本土疟疾病例,但是其他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和地中海地区的疟疾病例还有很多,尤其是非洲地区承受着全球约95%的疟疾病例和96%的疟疾死亡人数。
疟疾一词起源于中世纪意大利语:mala aria——“坏空气”;2500多年以来,疟疾发烧是由沼泽中的瘴气引发的观点一直存在,这种疾病以前被称为沼泽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829年的英国文学中。疟疾的概念在中国的记载也十分古老。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称疟疾为“疟气”,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民间称之为“寒热症”或“打摆子”。“疟”这个字的本意是按时发冷发热的传染病。但实际上这是寄生在红细胞内的一种疟原虫裂殖体增殖引起的疾病。疟原虫属于真球虫目(Eucoccidiida)、疟原虫科(Plasmodidae)、疟原虫属(Plasmodium),是疟疾的病原体。1880年,法国医生查尔斯·路易斯·阿尔方斯·拉维兰(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在阿尔及利亚康斯坦丁的军事医院工作时,他观察一名刚死于疟疾的患者的血液涂片时,发现了寄生虫,由此找到疟疾的病因是一种原生动物。他将其命名为Oscillaria malariae,但后来改名为Plasmodium。疟原虫种类繁多,虫种宿主特异性强,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体内寄生的疟原虫,其生物学特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疟疾的主要传播方式有3种,分别是蚊媒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虫媒传播,传播媒介是按蚊。按蚊叮刺吸入患者或带虫者的血后,再叮刺吸入正常人的血时,就将疟原虫传给后者。主要有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诺氏疟5种类型,其中恶性疟的病死率最高。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和恶性疟。
疟疾生活史
疟疾的发作呈周期性和间歇性:
1、发冷期:出现寒战、脸色苍白、唇甲发绀、厥冷、鸡皮样皮肤等,体温迅速上升。
2、发热期:寒战停止后出现高热和脸色潮红,体温可达39-41℃,一般持续4-8小时。高热时常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和显著乏力,恶心、呕吐。
3、出汗期:高热后突发全身大汗,体温骤降,此期约持续2-3小时。发作过后唇鼻部常出现单纯疱疹。
不典型发作也可以表现为不发烧,仅表现为头痛,但往往会伴有贫血。所以,提醒一些曾在非洲工作近来回国的人员,在回国后若有不明原因的头痛,应该检查一下是否感染了疟疾。
在儿童中,也可能表现为嗜睡、营养不良和咳嗽。重症病人还会出现昏迷、谵语、脖硬,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要去非洲等地,出国前应该注意什么呢?
1、出国前可以向海关及其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健康咨询,了解所去国家或地区疟疾流行情况,特别是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度流行地区。
2、在流行区 应加强自我防护,穿长衫长裤;使用蚊帐、杀虫剂、蚊香等防蚊措施,浸泡过杀虫剂的蚊帐效果更好;使用驱蚊霜,应涂在外露皮肤上,出汗后需再次涂抹。
3、服药与治疗 按医嘱服用预防性药物,备好羟基喹哌、乙胺嘧啶、磷酸咯啶等抗疟药物。另外常山、青蒿、柴胡等中药治疟的效果也很好;一旦蚊虫叮咬后出现冷热交替症状,应高度怀疑疟疾,立即到当地医院就诊。
回国后更不能掉以轻心:
1、入境时如出现发热、发冷、出汗等症状,旅客可向海关部门主动申报,免费接受疟疾快速检测,及时发现健康问题。
2、回国后 如出现发热、发冷、出汗等症状,要及时去医疗机构就诊,并且主动将疟疾疫区旅行史、工作史告诉首诊医生,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