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时间:2019-07-30 12:24 点击数:1775 作者:陈绅波
疟疾俗称“冷热病、打摆子”,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疾病。在我国疟疾流行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年。解放初期,曾经流行于全国近80%的县市。发病人数高达3000万,死亡约30万。
疟疾是寄生在红细胞内的一种疟原虫裂殖体增殖引起的疾病。发作前数天有轻度畏寒,发热伴疲劳、头痛、四肢酸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3至6天后转为周期性的发冷,继而全身发热,有的体温高达40℃左右。高热过后,大汗淋漓。整个发作持续6至9小时。发作多见于午后和傍晚。疟原虫属于真球虫目(Eucoccidiida)、疟原虫科(Plasmodidae)、疟原虫属(Plasmodium),是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种类繁多,虫种宿主特异性强,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体内寄生的疟原虫,其生物学特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5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诺氏疟原虫。我国主要流行的是间日疟和恶性疟。间日疟原虫的临床表现虽然凶险,但愈后较好。恶性疟临床表现较间日疟为重,可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中毒症状和贫血。我国曾发生过多次疟疾爆发流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疟疾防治工作者经过几代人、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有效控制了疟疾暴发流行。近年来,我国疟疾疫情持续下降,本土感染病例数及流行区范围逐年减少,境外输入性病例不断上升。自2017年全国首次实现无本地原发感染病例报告后,中国已连续3年维持这一成果。然而消除疟疾成果的持续巩固面临威胁,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来自疟疾流行地区或从疟疾流行地区返回的人员也逐渐增多,且我国原流行省传疟媒介按蚊仍普遍存在,在流行季节如果输入性病例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较易成为传染源,引起当地的继发传播。
赴热带,亚热带及温带边缘地区的东南亚、非洲经商劳务者成了这些疟疾高流行区的易感者。我所健康教育咨询检测中心曾接待过不少从非洲等流行区回来的疟疾输入型病例。这些病人就可能成为非流行区的传染源。况且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按蚊在我国南方仍未绝迹。健康人群仍有可能被感染的蚊子叮咬而致病。处于非流行区的人们对疟疾已经生疏,一些医务工作者多年未接触到疟疾病人,而这些病人的症状往往与流感,阿米巴肝脓肿,伤寒等热型病症容易混淆。因此,城市居民也应加强疟疾防范意识。在绿化环境的同时,杜绝蚊子孳生地的滋生。去过疟疾流行区的人们如有上述畏寒,发热症状的不妨多个心眼,检查一下是否感染了疟疾。
最近,我国即将开放非洲旅游,建议旅游社组团时,加强防疟知识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