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科研动态

1994年以来寄生虫病所获得的部分科研成果简介1

时间:2014-01-14 10:49 点击数:532 作者:shen    

成果名称  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

主要完成者:余森海、许隆祺、蒋则孝、徐淑惠、韩家俊、朱育光、

常江、林金祥、徐伏牛

主要完成单位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2、卫生部卫生防疫司寄生虫病处

3、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4、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5、河南省卫生防疫站

6、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7、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等33个单位

获奖情况:  1994年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寄生虫病是世界上分布广、种类多、危害严重的一类疾病。建国后只进行了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等寄生虫病的调查与防治,但对其他众多的寄生虫病一直缺乏全面的了解。19881992年在全国除台湾省外30个省(区、市)首次用统一标准和方法开展了多种寄生虫感染情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全国共抽样调查了726个县2848个点1477742人,如此规范化的多虫种大样本调查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1、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寄生虫新虫种—福建棘隙吸虫;在世界上首次报告了藐小棘隙吸虫和狭睾棘口吸虫的人体感染;台湾棘带吸虫人体感染病例属国内首次报告。

2、发现了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感染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吸虫感

染随水系流域分布,绦虫感染因地势三级阶梯而异,土源性线虫感染随温度带、干湿区域不同而改变。

3、查明了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的地区分布和寄生虫感染的人群

分布情况,揭示了当前我国寄生虫病两种变化趋势,一是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部分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二是由于市场开放,管理措施不够完善,生食和半生食人数有增无减,以及流动人口增加,一些食物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范围和波及人群有不断扩大趋势。

4、在国际上首先创用了试管滤纸培养法分离肠道原虫滋养体,比

传统生理盐水直接法的检出率提高了16.7.

5、首次探索出改良加藤氏法中蠕虫卵的形态变化规律提高了该

法的检出率和准确度,在国内外文献中未见报道。

6、利用本次调查中收集得到大量虫种标本编著出版了《人体寄生

虫学彩色》。本书是世界上收集得到大量虫种标本编著出版了《人体寄生虫学彩色图谱》。本书是世界上收集虫种最多,学术水平较高,实用性强的寄生虫病原诊断学工具书。

7、这次调查建立的全国数据库包括了寄生虫感染、中签县和点的

自然、社会因素资料共9000余万个数据,包含寄生虫学、地理流行病学及社会医学的完整资料。

8、调查的资料已作为卫生部制定《全国寄生虫病防治“八五”计划和2000年规划》等的重要依据之一。199310月在马尼拉召开的WHO食物源性吸虫病防治专家会议的最后报告中引用了本调查有关结果,并指出食源性吸虫感染的流行病学在大多数呈地方性流行的国家尚无完整的舒述。近来中国提供了极好的例子。

本次调查还起到了巩固和发展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的作用。

 

                        

成果名称  控制和阻断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对策

主要完成者:郑江、古学广、邱宗林、李兴加、陈建勋、许发森、杨寿鼎、梁松、殷关林

主要完成单位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3、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中心

4、四川省西昌市血吸虫病防治站

5、云南省巍山县血吸虫病防治站

获奖情况  1997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山区的血吸虫病疫区地处“少、边、穷”地区,是我国当前血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至今缺乏经济、有效、可行的防治对策。

本研究首次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引入血防对策,从社会、行为、心理、生物因素制订针对性对策,系统地研究了社会经济、行为与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的关系。系统地阐明了社会、经济、行为因素与家庭聚集性分布的关系;阐明了社会经济因素与血吸虫病传播及接触疫水的关系;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畜牧业发展与血吸虫病传播的关系;为制订大山区优化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本成果根据大山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结合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制订了针对性防治对策,以化疗和健康教育为重点,同时开展重点环境灭螺、灭蚴。4年后,4个试区控制了流行,2个试区阻断了流行,每人每年仅需投入6.92-15.78.本策略设计和效果优于国内、外同类报告。根据血吸虫病发育时间和吡喹酮药效学及血吸虫病感染高峰(6月、10月),采取在感染高峰后1个月(7月、11月)各化疗1次的方案,提高了效果。阐明了影响血吸虫病家庭聚集性分布的因素。据此,以家庭为单位扩大化疗(仅治疗有病人的家庭成员),提高了针对性,节省了药物。创用了氯硝柳胺土埋缓释灭螺、灭蚴法,处理易感环境,解决了山区灭螺难的矛盾。揭示了有螺无病地区为潜在的流行区。建立了日本血吸虫病GIS。被全国地病办用于鼠疫监测,并将用于其它地方病监测。阐明了畜牧业发展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研究出控制和阻断流行之后的监测、巩固措施。经川滇6个县、市推广应用,居民感染率和感染性螺密度大幅度下降。全国地病办已在全国推广本成果。据推算每年可创社会经济效益1.5亿—2.0亿元。


下一页 

[关闭]
上一页:1994年以来寄生虫病所获得的部分科研成果简介2... 下一页:寄生虫病所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规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林业科学数据平台
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水产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
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数字科技馆
京离子探针中心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电话:021-64377008 传真:021-64377008

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邮编:200025

©版权所有:寄生虫种质资源保藏中心 沪ICP备06036728号-7 技术支持:上海庚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