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科研动态

The bacterial patterns suggesting the dynamic features of tick-associated microorganisms in hard ticks

时间:2024-06-25 08:56 点击数:371 作者:寄生虫病所    

  蜱是以血液为食的重要节肢动物,可以携带各种微生物,包括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风险的病原体。蜱共生微生物被认为会影响蜱的发育,但这些微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蜱传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本研究在两种地理景观(半沙漠和高山草甸)中采集了111个蜱池样本,包括752只蜱池和1083只山羊蜱池。我们观察到不同环境和充血状态下蜱传微生物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与环境细菌相比,共生体存在明显差异。代谢预测显示,不同环境中蜱传微生物有90多种不同途径,不同充血状态下有80多种代谢变化。有趣的是,发现了9种途径,特别是与脂肪酸盐合成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途径。此外,蜱传微生物群内的微生物网络关系在不同的环境和充血状态下是高度不同的。共生体的微生物网络关系涉及一些病原微生物和环境微生物。回归模型强调了Coxiella共生体和相关病原体之间的正相关性,而一些环境细菌与Coxiellas丰度呈强烈的负相关性。我们还在细菌共生模式中鉴定了共生细菌/病原体。此外,我们对每个蜱虫样本的病原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分析显示,86.36%(1601/1855)的蜱虫样本携带一种或多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病原体的总携带率为43.77%(812/1855)。大多数血液样本至少携带一种病原微生物。蜱携带的病原体具有属和种的多样性,立克次体是所有病原体中最丰富的病原体。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蜱虫的细菌模式是动态的和不稳定的,这受到环境因素和蜱虫发育特征的影响。

  本文第一作者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徐斌主任技师,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顾梦杰和吴群峰为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石河子大学王远志教授和内蒙古大学胡薇教授。

  附件:全文下载




[关闭]
上一页:新型芳香杂环取代的氨基脒类衍生物对美洲钩虫的作用效果研究... 下一页:Transmission risk evaluation of tra...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林业科学数据平台
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水产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
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数字科技馆
京离子探针中心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电话:021-64377008 传真:021-64377008

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邮编:200025

©版权所有:寄生虫种质资源保藏中心 沪ICP备06036728号-7 技术支持:上海庚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