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时间:2019-08-17 14:33 点击数:1496 作者:东北农业大学
曾经看到过一则新闻,讲的是去牧区旅游的游客回来因为脑积水住院后,医生从他的脑中取出一个个透明的小泡,里面还有虫子在不断蠕动。这个情节似乎是恐怖片里的常见片段,但是现实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事情,尤其是在西藏等牧区更是多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一种寄生于脑部的寄生虫的在作祟,这种寄生虫叫多头带绦虫,它的中绦期幼虫脑多头蚴可以寄生在很多动物和人的脑和脊髓中,是一种危害很大的寄生虫。
脑多头蚴,又称脑包虫,是多头多头绦虫的中绦期幼虫。脑多头蚴呈圆形乳白色半透明囊泡状,常寄生于牛、羊、骆驼等动物的脑组织或脊髓液中,是对羔羊和犊牛危害十分严重的一种寄生虫,也可寄生于人体内。脑包虫的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小肠中。
图 1脑多头蚴
脑包虫病多发于新疆、西藏等牧区,这些地区普遍喂有牧羊犬,而牧羊是脑包虫病的主要传染源,由于牧区不好的饲养方式使得脑包虫病在犬类和牛羊等家畜之间传播,经常接触这些动物的牧民也就很容易被感染。还有一种情况是在非牧区,有些人喜欢吃生肉,而不慎误食了含有活的脑多头蚴的肉制品,也会感染脑包虫病。
感染脑包虫病的典型症状是“转圈运动”,所以也称脑包虫病为转圈病或回旋病。感染初期由于六钩蚴在脑中移行导致脑炎和脑膜炎,后期随多头蚴持续增大压迫脑髓时,引起脑贫血、半身不遂、视神经营养不良及运动机能被破坏而出现强迫运动,并发生痉挛等症状。
图 2 脑中的脑多头蚴
诊断:由于脑包虫病症状特殊,所以可以根据其典型症状和病史进行初步判断,但要注意与莫尼茨绦虫病等疾病相区别,这些疾病一般不会出现头骨变薄、变软和皮肤隆起等症状。若脑包虫寄生于大脑表层,触诊头部可以判断虫体所在部位。也可以用X光、超声波、ELISA、变态反应进行诊断。
防治:可通过手术摘除头部前方大脑表层的一些虫体,对于脑深部和后部寄生的虫体难以摘除,可以服用氢溴酸槟榔碱、丙硫咪唑、吡喹酮进行治疗。想要全面预防脑包虫病的发生,就要避免让牧羊犬吃牛羊等动物的脑和脊髓,及时烧毁患病动物的头和脊柱,避免虫卵污染环境。家养犬要定期驱虫并处理掉驱虫后的粪便,防止粪便污染牧场、饲料和饮水;扑杀野狗、狐狸等犬科动物,防止它们散布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