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专栏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人体寄生虫专栏

潜伏在肠道里的“泡泡样”寄生虫——人芽囊原虫

时间:2025-08-25 11:43 点击数:1026 作者:张颋、闫俊茹、沈海默、田利光

2014-2017年上海各医院送检的8877份临床样本,人芽囊原虫以3.7%的检出率超过了溶组织内阿米巴等传统认知中的致病虫种[1],稳居当地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榜首”。这个在显微镜下看似“透明泡泡”的微小生物,在全球10%~20%健康人体内存在,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发腹痛、腹泻,甚至重度贫血,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潜在杀手。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人芽囊原虫,筑牢肠道的健康防线。

基本信息:肠道里的“透明泡泡”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属于机会性致病原虫,平时不致病,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引发疾病。目前已发现芽囊原虫存在28个亚型,其中12个为人畜共患亚型,ST1-ST4是感染人类最常见的亚型,占感染人类亚型的90%以上。人芽囊原虫呈全球性分布,高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尤为多见。

 

生活史:从马桶到舌尖的“粪”斗之旅

人芽囊原虫有包囊和滋养体两个重要阶段。

包囊是具有感染性的阶段,人如果误食、误饮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就可能被感染当包囊在人体盲肠和大肠内形成并寄居时,多数人可能无明显不适。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肠道菌群失调时,包囊易发育为滋养体。

滋养体是致病阶段,主要包括空泡型、颗粒型、阿米巴型等,这些形态会根据宿主肠道内的环境条件发生转换。此时虫体大量繁殖并侵入肠黏膜,造成黏膜损伤和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同时,虫体还会不断随粪便排出新的包囊,这些包囊可污染环境或食物、水源,再次经口感染他人或自身,导致人芽囊原虫病。


0001.jpg


1. 人芽囊原虫的生活史


0002.jpg


2. 人芽囊原虫的虫体模式图[2]


临床症状:肠道在吹“腹泻泡泡”

人芽囊原虫感染后的肠道症状轻重不一,多数患者依靠自身免疫调节即可痊愈,且通常不会留下永久性损伤,其症状也因此易与普通肠道感染相混淆。具体表现如下:

1、部分患者有痉挛性腹痛、腹泻、呕吐,伴低热、乏力等,症状反复可持续数周、数月。其中长期的慢性腹泻可能造成营养吸收障碍,少数患者因此会出现重度贫血。

2儿童发病率较高,表现为腹痛、腹泻、乏力、食欲不振。急性病例少见,多为慢性迁延。

3、少数无症状带虫者持续排虫,造成疾病传播。

4、个别重症患者严重腹泻,出现低蛋白血症、全身水肿,甚至危及生命。若未确诊只服抗生素难治愈。

5、它还会合并感染多种寄生虫,HIV感染者、恶性肿瘤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感染,严重时危及生命[3]

 

诊断:粪检三连击之捉虫记

为了精准揪出肠道里作祟的 “透明泡泡”,临床诊断上有一套专门的 “捉虫秘籍”——病原学、分子生物学与辅助检查的三重联动,让这些微小病原体无处可藏。

1、病原学检测是临床常用方法,粪便直接涂片法可观察活体虫体,染色法有碘染、瑞吉染色法,但灵敏度和特异性低,无法分析亚型。

2、分子生物学检测中,基于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的单引物PCR测序分型,像一把特制的“基因钥匙”,可检测所有已知和潜在新亚型的人芽囊原虫;多引物基因分型如多把钥匙,能检测多种亚型的混合感染[4];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类似高灵敏“基因探测器”,可以放大基因并准确检测;核酸等温技术-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像便携式“检测盒”,可现场快速检测核酸,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感染。

3、辅助检查中,若血常规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提示可能存在人芽囊原虫感染,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若粪便常规中白细胞增多,则需与溶组织阿米巴、隐孢子虫等感染相鉴别。

 

治疗:杀虫特工队——药物的肠道大扫除

1、无症状者:通常无需治疗,但须注意卫生,避免传播。

2、有症状者及复发病例/治疗无效者[5]:临床首选甲硝唑口服治疗,按常规疗程服用后,多数患者症状可明显减轻甚至痊愈,大部分患者经规范疗程治疗后可康复。不过,人芽囊原虫对甲硝唑的敏感性存在地区差异,若出现耐药或治疗后复发、效果不佳的情况,可调整甲硝唑的服用方案,或换用复方新诺明;经规范调整后,症状通常能得到明显缓解,粪便检查也可恢复正常。需注意的是,甲硝唑可能引起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孕妇需禁用。

3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患儿[5]口服甲硝唑或阿奇霉素均有治疗效果联合用药的效果优于单一药物治疗。但需注意肝脏有显著损伤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对大环内酯类过敏者,禁用阿奇霉素。

4中药治疗:研究表明石榴根皮、胡黄连能快速杀灭人芽囊原虫[6],中药治疗前景广阔。

 

预防:让粪-口传播变成“无效快递”

阻断粪-口传播链是预防核心,需个人、家庭和社会共筑防线。

1、个人预防:筑牢自身防护第一道防线

①强化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宠物或生食材后,用肥皂和流动清水洗手至少20秒;户外可备含酒精免洗洗手液,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鼻、眼睛。

②注重饮食安全:不喝生水,自来水需煮沸后饮用;外出选择正规瓶装水,检查瓶盖密封性。蔬菜水果用流水冲洗至少30秒,表皮凹凸不平的可刷洗或去皮;肉类、海鲜彻底煮熟煮透后再食用。

2、家庭预防:做好日常防护与环境管理

①避免交叉污染:家中配备两套砧板和刀具,分别处理生食与熟食,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

②加强环境清洁:定期清理家庭垃圾和积水,减少蝇、蟑螂等滋生;保持厨房、卫生间干燥整洁,降低污染风险。

③关注家人健康:督促家庭成员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免疫力低下者(如老人、儿童)需重点防护,避免接触卫生条件差的环境。

3、社会预防:构建公共卫生防控体系

①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推进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农村地区推广卫生厕所,减少污染源扩散;加大水源保护力度,定期监测水质并治理污染,保障公共饮水安全。

②强化行业监管:对餐饮机构、集体食堂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寄生虫筛查,发现带虫者需治疗康复后再上岗;规范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管理,严查不合格食材与操作流程。

③加强环境治理与宣传:定期对公共区域(如市场、公厕)进行消杀,清理垃圾堆积点;通过科普宣传普及预防知识,提升公众防控意识。

0002.jpg


3. 人芽囊原虫病的预防措施

结语

下次冲洗蔬果、餐前洗手时,愿您想起那些“透明泡泡”——人芽囊原虫,它们或许正躲在未洗净的菜叶褶皱里、黏在没擦干的厨具边缘......但它们终究会在流动的清水里败下阵来,在高温烹煮中化为乌有,在生熟砧板分开使用的习惯里无处遁形!注重这些日常细节,就是为健康提供最佳保障! 

1由绘图平台biorender辅助生成(平台网址:https://www.biorender.com/#/),图2来源于文献,图3采用AI辅助生成,仅供科普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1]张小萍,李兰花,朱倩,.上海市不同人群人芽囊原虫感染调查[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09):693.

[2]韩呈武,曹兴午.人芽囊原虫形态学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22):3168.

[3]陈慧慧,刘琴,邓艳,.人芽囊原虫感染合并其他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21,33(05):535.

[4]苏常委,王佳雯,魏来,.人芽囊原虫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基因分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3,39(06):589.

[5]钟悦,叶金花,谢富华,.芽囊原虫病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21,41(04):409.

[6]苏水莲,陈桂凤,张瑞其等.石榴根皮等9种中药体外抗人芽囊原虫的效果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616




[关闭]
上一页:如何鉴别诊断疟疾和新冠肺炎?... 下一页:没有了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林业科学数据平台
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水产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
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数字科技馆
京离子探针中心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电话:021-64377008 传真:021-64377008

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邮编:200025

©版权所有:寄生虫种质资源保藏中心 沪ICP备06036728号-7 技术支持:上海庚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