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科研动态

Molecular evidence on the presence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fection in snail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2015-2019

时间:2022-08-25 08:46 点击数:629 作者:寄生虫病所    

    由于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持续开展,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家畜和钉螺的血吸虫感染率已经显著下降。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的血吸虫病防治目标已从传播控制转向消除。运用高度敏感的方法检测钉螺中的日本血吸虫,将有助于准确评估血吸虫病的流行或验证血吸虫病的传播阻断。为此,我们于2015-2019年间,运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对湖区5省的钉螺开展了为期 5 年的纵向调查,结果显示:5年中累计开展钉螺调查面积 94,241万平方,其中累计发现钉螺面积 33,897万平方米,其中累计新发钉螺面积145.3万平方米,累计复现钉螺面积524.4万平方米。有螺框出现率从 2015 年的5.93%(45,152/761,492,95%CI:5.88-5.98%)下降到2019年的5.25%(30,947/589,583, 95%CI:5.19-5.31%),钉螺的平均活螺密度有所波动,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15年的0.20只/框(155,622/761,492,95%CI:0.17-0.37)下降到2019年的0.13只/框(76,144/589,583,95%CI=0.11-0.19),5年累计捕获活螺555,393只,采用解剖镜检法均未发现阳性钉螺。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共检测活螺174,822只,获得钉螺核酸混合样本8716份,共发现17份阳性钉螺核酸混合样本,位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的12个村。2015-2019年平均阳性率分别为0.41%(95%CI: 0.13-0.69%),0%,0.36%(95% CI: 0.09-0.63%),0.05%(95%CI: 0-0.02%)和0.05%(95%CI: 0-0.15%),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64,P<0.05)。结果表明,在长江沿岸的自然环境中,钉螺中日本血吸虫感染仍然存在,传统检测技术可能低估了钉螺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流行情况。运用分子技术检测并将其纳入国家监测计划可以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同时为血吸虫病的防治提供指导。

    该文刊发在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杂志,DOI: 10.1186/s40249-022-00995-9。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李银龙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许静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附件:全文下载 







 


[关闭]
上一页:Key takeaways from China’s success ... 下一页:Establishing and applying an adapti...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林业科学数据平台
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水产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
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数字科技馆
京离子探针中心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电话:021-64377008 传真:021-64377008

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邮编:200025

©版权所有:寄生虫种质资源保藏中心 沪ICP备06036728号-7 技术支持:上海庚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