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1-09-15 15:50 点击数:442 作者:寄生虫病所
磺胺多辛-乙胺嘧啶(SP) 被推荐用于非洲恶性疟疾的间歇性治疗。但随着恶性疟原虫对SP抗药性的出现和扩散,其治疗效果不断下降。pfdhfr (编码二氢叶酸还原酶) 与pfdhps (编码二氢喋酸合成酶)是与SP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基因。本研究从安徽、山东和广西收集2017至2019年的159例非洲输入的恶性疟病例样本。巢式PCR方法扩增pfdhfr /pfdhps等位基因片段。 应用Geneious Prime与Haploview软件分析pfdhfr和pfdhps的SNPs多态性位点及连锁不平衡(LD)关系。结果发现pfdhfr的高频突变位于第51(Asn51Ile,N51I)、59(Cys59Arg, C59R)与108位点(Ser108Asn ,S108N),突变频率分别为97.60%、87.43% 和97.01%。所有样本中,三点突变(IRN)为优势等位基因型,分布频率为86.83%。pfdhps基因共检测到6种类型的点突变,分别为:Ile431Val (I431V)、 Ser436Ala (S436A)、Ala437Gly (A437G)、 Lys540Glu(K540E)、Ala581Gly(A581G)、Ala613Ser(A613S),其中K540E (27.67%)的突变频率最高,其次为S436A (27.04%)。所有样本中共发现有5种pfdhfr和13种pfdhps单体型;共有12种不同的pfdhfr-pfdhps单体型组合,其中最多的为四点突变组合类型(CIRNI-SGKAA, 65.38%)。该研究提示从非洲归国的人群中发现恶性疟原虫SP抗性相关基因pfdhfr和pfdhps点突变频率较高。有必要开展对SP和青蒿素复方药物(ACT)体内外药物治疗效果的持续监测。
本文第一作者是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燕贺副研究员和丰俊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曹建平研究员与夏志贵研究员。文章发表该文发表于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21;11:673194。
附件: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