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新闻

关注微信公众号

重要新闻

国家寄生虫种质资源库完成六年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撰写与专家评议

时间:2019-08-08 00:17 点击数:1292 作者:蔡玉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人口流动以及动植物交易已成为全球化趋势,更多的病原体、媒介种类出现严重的扩散,而其引发的全球性或区域疾病传播与暴发,已成为世界各国联手才能有效控制的重要工作。例如,2014年暴发的西非埃博拉病毒病、2015法国新发现的人体血吸虫新种、2016年我国首次确诊的输入性非洲锥虫病病例等,均需通过全球专家合作才能准确鉴定病原体,最后达到有效控制疾病传播的目的。同时,动植物交易将会使更多疾病在动植物中传播与流行,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因此,阻止寄生生物病原体的扩散已成为国家公共安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这一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病原体或媒介宿主等进行鉴定与溯源,以掌握病原体潜在扩散风险,指导精准防控的措施落实到位,达到有效防控目的。

为此,构建一个世界一流的寄生虫资源库,不仅是建设与国家生物安全相关的重大科技支撑装置之需要,也是推动持续进行的寄生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研究等工作,提升种质资源的共享利用率之需要,使之更好地为科学研究、疾病防控及经济生产等一系列活动服务,使寄生虫学的科研范围更广、研究手段更多、研究水平更高,从而影响整个生命科学的进程。建立国家级资源保藏库,不但可以保证我国寄生虫学科技基础支撑条件的稳定性,还可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为全球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资源库的构建是一个科技基础条件保障工作,国外欧美国家的专业机构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全球寄生虫资源保藏工作最早的机构是英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起源于1753年Hans Sloane爵士的捐赠,并于1881年从大英博物馆分离而成独立机构。1922年该机构撰写的首个寄生虫名录,已被70,000多篇文献引用。而全球寄生生物种资源保藏规模最大的机构是美国的“国家寄生虫保藏中心”,建于1892年,由美国农业部和史密森学会共同出资并监管至今。该保藏中心持续在世界范围内收藏标本超过2000万份,为全球寄生虫系统分类学和寄生虫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服务。美国农业部还成立了全球最大的线虫标本中心,保藏线虫标本达11,000种,其中模式标本达400种。近年来,许多亚洲及一些新兴国家(如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已建立了规模不等寄生虫资源库,并且相应的专业人员配置与网站共享服务;另外,一些寄生虫学专业库的构建也成为趋势,如通过现场及医疗机构收集的寄生虫病血清库或基因文库,并建立了专业资源库网站。这些专业库的建设(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DPDx库),可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服务,使用专业库的资源和数据信息还可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并向全球卫生机构提供专家技术支持。

 

根据6年运行方案,未来六年本平台的主要发展目标将是:

围绕构建世界先进水平的寄生虫资源库之目标,在完善寄生虫资源收集保存、挖掘整合、共享服务及组织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全球寄生虫资源种类与分布情况,对照补充收集全球新发、罕见、入侵的寄生虫虫种资源,并开展高水平的寄生虫资源种类标准化研制,将资源收集与保存、科技资源汇交、资源挖掘与应用、资源研制技术、全球资源信息监测、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提升至世界先进水平,打造集基础资源研究、先进技术研究、科学普及展示、人才队伍建设及国际共享合作为一体的国家级寄生虫资源保藏中心,为“一带一路”区域提供中国方案或标准、提升我国乃至全球寄生虫学科研究水平提供科技支撑条件。

具体目标为:

1.系统研究全球寄生虫资源种类与分布情况,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现场采集、标本交换等方式,对照补充收集全球新发、罕见、入侵的寄生虫或媒介虫种资源,打造世界领先的实物库;

2.系统开展实物库重要资源样本的生物学测定与研究,包括重要生物样本的DNA序列分析或种系分析,建立具有特色的遗传材料、种质资源等专项资源库区和数据仓库;研究制作虫种标准品或血清标准品等实物产品,促进各类国内外科学的合作;

3.提升寄生虫资源库的智能化服务与共享工作,创建在线数据分析工具和虚拟博物馆。完善寄生虫资源库工作机制,继续开展资源收集整合规范、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制度及相应的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培养一批寄生虫资源利用领域的高级人才。

 

预期工作成果为:

1. 扩大寄生虫种质资源收集整理的范围与品种。完成全球寄生虫资源种类与分布情况系统研究,与世界各国寄生虫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年均交流达100人次以上;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现场采集、标本交换等方式,对照补充收集全球新发、罕见、入侵的寄生虫或媒介虫种资源,年均增加种类达10种100件以上;计划至2025年资源实物库容量达到30万件(份),使寄生虫种质资源实物库的本土资源达到我国寄生虫虫种资源总量的50%以上,国外资源基本覆盖世界各地较重要的寄生虫病原和媒介生物;增加活体库的保藏范围,对可能影响我国生物安全的重要寄生和媒介生物资源,确保传代保种30种以上。

 

2. 扩充构建寄生虫种质资源样本库与标准品库。开展实物库重要资源样本的生物学测定与研究,至2025年新制定重要寄生虫种质资源的标准化规范达40个以上;建立重要寄生虫种质资源的标准品库,总量达20种以上;利用标准品为国家及国际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服务,为企业的产品标准化测试提供依据,也为基础材料与创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支持。

3. 新构建人体、动物、植物寄生生物种质资源遗传材料库。开展重大、罕见、新发及入侵的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等样本开展遗传学材料研究,至2025年种质资源库的总量达5万件;开展搜集其患者或其他动物宿主的组织样本(包括血清、包埋组织、冻存组织、细胞系、粪尿排泄物等样本)的遗传信息分析,如DNA序列分析或种系分析,从而构建总量达5万件宿主资源遗传材料库。

4. 新构建寄生虫种质资源基因标签信息库。对重要寄生虫和媒介生物进行高通量测序,描绘物种基因组特征和多样性,构建各样本基因标签信息库,纳入统一的种质资源数据库,使数据库容量达到20T以上;开展各样本的基因标签信息的分类管理,分别构建DNA基因信息库、基因多态性信息库、专项研究信息库(如疟疾基因组数据库、医学贝类基因库等)等,支持数据的存储和挖掘。

5. 提升寄生虫资源库的智能化服务与共享工作加大寄生虫种质资源的信息资源利用与服务的宣传力度,创建在线数据分析工具和虚拟博物馆,利用资源数据库的信息为更多提供公众科普服务,促进和强化寄生虫病防控信息的交流与扩散,每年争取新增加平台端或手机端用户5000人,网站每年访问量达到1万人次和5万点击量以上;强化寄生虫资源库为重大科技服务,推动和促进资源、数据、课题及专业人员的横向联合,向国家级科技项目提供种质资源达100种5000件以上;进一步提升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其智能化功能,开发用于浏览、检索、下载和分析数据的在线工具,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站式数据查找与实物资源获取服务;开展资源信息国际交流,添加英文网站,国际访问量达3万次点击量;提升信息平台的响应能力,加大诊断技术服务力度,完善远程咨询诊断能力,年均服务能力达1万人次,为“一带一路”乃至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

6. 完善寄生虫资源库的工作机制,提高实物资源的共享能力。继续开展资源收集整合规范、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制度及相应的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的制定,至2025年新增标准20个;加大寄生虫种质资源库的实物共享机制的建设,为重大或应急任务所需的样本或数据开设跨单位合作的快速通道,简化资源共享的审批程序,缩短共享流程,新增共享制度10个;提高各地疾控或出入境检疫部门发现鉴定寄生虫的能力,每年举办1次研讨会或高层论坛,与国内外寄生虫相关的研究单位开展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培训,培养更多的资源建设人才,6年中学术活动总量20次200人次以上



[关闭]
上一页:寄生虫病所关于举办国家寄生虫资源实体库及运行实施方案的论证会的通知... 下一页:寄生虫病所关于召开2016年度国家寄生虫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内部评价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林业科学数据平台
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水产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
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数字科技馆
京离子探针中心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电话:021-64377008 传真:021-64377008

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邮编:200025

©版权所有:寄生虫种质资源保藏中心 沪ICP备06036728号-7 技术支持:上海庚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