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5-01-13 09:34 点击数:640 作者:寄生虫病所
近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的郑彬研究员和海南医科大学芦亚君教授等共同完成的文章《Key molecules regulating the blood meals of Rhipicephalus sanguineus (Acari: Ixodidae) revealed by transcriptomics》(《转录组学技术揭示血红扇头蜱调节血餐的关键因子》)发表于《Veterinary Research Forum》。该文章聚焦于血红扇头蜱这一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虫,探讨了其在吸血过程中引发的蜱-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以及此过程中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表达水平的改变。
为了深入探究调控蜱吸血行为的关键分子,研究团队采用了转录组学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指出,在对比半饱血雌蜱与未吸血蜱的转录本时,发现总共有744个转录本表现出统计学上显著的差异表达,其中309个转录本显著上调,包括turripeptide OL55-like蛋白、valine tRNA ligase-like蛋白及ice-structuring glycoprotein-like蛋白等具有明确功能注释的分子;而435个转录本则显著下调,主要为未表征蛋白。通过GO富集分析,研究团队在排列前20位条目中,发现了4个与细胞组分相关的条目和16个与分子功能相关的条目。差异表达基因(DEGs)主要在溶酶体和液泡中富集。此外,研究还进一步进行了KEGG富集分析,发现富集途径主要涵盖了代谢、细胞过程、生物体系统及人类疾病等多个方面。其中,DEGs主要富集在溶酶体途径中,该途径与蜱中肠上皮细胞内的消化作用密切相关。这些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注释的分子标记,有望成为蜱控制领域的候选标记。
文章最后强调,通过转录组学方法揭示的蜱吸血过程中的关键分子和途径,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蜱生物学特性的理解,而且为开发针对蜱虫的新型控制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分子资源。这些发现有望为减轻蜱虫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的威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附件: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