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5-01-13 15:49 点击数:545 作者:寄生虫病所
这项研究系统分析了中国五个省份(安徽、河南、湖北、浙江和广西)2014-2021年间收集的5,770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数据。虽然中国已于2021年获得世卫组织疟疾消除认证,但由于输入性疟疾持续存在,疾病传播再引入的风险仍然存在。研究显示,病例主要为出国务工的男性(占96.0%),年龄范围在0-81岁之间(中位数41岁),感染的疟原虫以恶性疟原虫为主(占69.2%),其次是卵形疟原虫(17.4%)和间日疟原虫(7.2%)。这些数据反映了中国输入性疟疾的基本流行特征。
在疾病严重程度方面,研究发现了几个关键影响因素。首诊未能正确诊断为疟疾的患者,发生重症的几率是首诊确诊患者的约4倍。从发病到就医的时间延迟与疾病严重程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在恶性疟原虫感染者中,延迟诊断和治疗(超过3天)的比例在重症病例中明显高于非重症病例(64.3% vs 28.7%)。此外,年龄大于60岁、女性、居住在南非地区、因旅游外出以及感染恶性疟原虫的患者群体出现重症的比例相对较高。
关于疾病复发风险,研究揭示了地理位置是影响复发的重要因素。来自非洲不同地区的病例具有不同的复发风险:中非地区的病例复发风险最高,而南非地区的病例复发风险最低。研究还发现,使用伯氨喹进行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疾病复发风险,具体表现为复发风险降低43%。这一发现为临床预防疟疾复发提供了重要的治疗依据。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共有80例复发病例,主要涉及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感染。
基于这些研究发现,专家提出了几点重要建议:临床医生在诊断时应充分重视患者的境外旅行史和疟疾预防用药史;加强对前往疟疾流行地区人员的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普及;对于感染间日疟原虫或卵形疟原虫的患者,应及时使用伯氨喹进行规范化治疗以预防复发。同时,在疟疾消除后的阶段,仍需保持对输入性疟疾的高度警惕,维持完善的监测和应对系统,防止疾病在本地再传播。这些研究结果和建议为中国后疟疾消除时期的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附件: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