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科研动态

Control of taeniasis and cysticercosis in China

时间:2020-11-05 10:45 点击数:514 作者:admin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钱门宝等近期在《Advances in Parasitology》发表了题为 “Control of taeniasis and cysticercosis in China”的论文,通讯作者是周晓农研究员。

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在我国曾经高度流行,给群众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对畜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1988-1992年全国调查估计有130万带绦虫感染者,2001-2004年降到了55万,2014-2015年进一步降到了37万。根据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病例回顾性调查,囊尾蚴病分布在全国多地,高流行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中部和西南地区。2001-2004年全国囊尾蚴病血清学调查显示血清学阳性率为0.58%。我国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目前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和四川两省。

我国科研和防治工作者对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开展了深入研究,探索适宜的诊断、治疗和防治技术。加藤厚涂片法是全国寄生虫病调查采用的技术,可同时用于检测带绦虫病患者。排节片史曾用于人群大规模筛查带绦虫病患者。近来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渐用于带绦虫虫种鉴别。此外,也研发了一些免疫学技术用于带绦虫病诊断。多种血清学诊断技术在囊尾蚴病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T和MRI等影像学诊断技术上世纪80年代相继引入,促进了囊尾蚴病的明确诊断。我国在2012年发布了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的卫生行业诊断标准,促进了诊断规范化。

中草药在带绦虫病治疗方面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基于仙鹤草提取物制备的 “杀绦灵”和“驱绦胶囊”曾广泛用于现场。1000多年前我国就已发现槟榔提取物有驱治带绦虫效果,上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家进一步发现了槟榔和南瓜子的协同效用。近来,这一方法也在部分流行地区得到应用。此外,吡喹酮、氯硝柳胺等也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带绦虫病患者。中草药也曾用于囊尾蚴病治疗,但一般疗程较长。上世纪70年代吡喹酮引入国内治疗囊尾蚴病,治疗策略逐渐从低剂量、短疗程过渡到高剂量、长疗程,提高了疗效。近来,通过吡喹酮和阿苯达唑的联合伍用进一步提高了疗效,降低了副反应。

鉴于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对健康和畜牧业的严重危害,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在重点流行区开展了广泛的防治。多个省份建立了省、市和县级的涉及商业、农业和卫生部门的“驱绦灭囊办公室”,采取了四项主要干预措施,即“驱”、“检”、“管”、“灭”。“驱”——对带绦虫病患者进行药物驱虫。“检”——开展城乡肉品检测,不合格肉类禁止销售。“管”——管好人畜粪便,对猪进行圈养。“灭”——采用药物治疗感染囊尾蚴病的猪。这些措施显著降低了东北和中部地区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流行水平。

尽管我国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进一步控制其危害仍然有差距。其一,全国疾病负担不清楚。全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无法绘制高精度流行图,不利于精准防治。其二,相关研究滞后,如缺乏治疗标准。其三,缺乏相应的干预项目。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疾病负担仍然较高的西南地区尚无干预项目。

本所在“十三五”期间在云南省大理市和四川省康定市建立了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高流行区的综合防治试点,同时在河南省方城县建立了低流行区消除试点,相关经验将有利于“十四五”期间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的进一步控制。

[关闭]
上一页:Epidemiological big data and analyt... 下一页:Visceral Leishmaniasis — China, 201...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林业科学数据平台
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水产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
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数字科技馆
京离子探针中心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电话:021-64377008 传真:021-64377008

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邮编:200025

©版权所有:寄生虫种质资源保藏中心 沪ICP备06036728号-7 技术支持:上海庚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