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专栏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人体寄生虫专栏

巴贝虫病是什么?我国巴贝虫病流行和防控现状如何

时间:2019-08-17 16:05 点击数:193 作者:陈木新

(作者:陈木新、沈海默、蔡玉春、宋鹏、陈家旭)

 

1.巴贝虫病是什么?

巴贝虫病(Babesiosis)是由巴贝虫感染引起的一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经蜱叮咬传播。巴贝虫属于顶复门(Apicomplexa)、孢子虫纲(Sporozoa)、梨形虫亚纲(Prioplasmasina)、梨形虫目(Piroplasmida)、巴贝虫科(Babesiidae)、巴贝虫属(Babesia)。巴贝虫主要寄生于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红细胞内,经蜱叮咬、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巴贝虫是机会致病寄生虫,人感染后临床表现明显受到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摘除脾脏或脾功能有缺陷者,及年老体弱、合并有其他重症者病情较重。硬蜱是巴贝虫病的传播媒介,传播巴贝虫的主要蜱种有草原革蜱、森林革蜱、银盾革蜱、中华革蜱、镰形扇头蜱、长角血蜱、全沟硬蜱、蓖子硬蜱等。巴贝虫的传染源包括人和社鼠、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等啮齿类,以及牛、鹿、犬、浣熊、鸟等动物。巴贝虫呈世界性分布,自1888年罗马尼亚科学家Babes首次从病牛红细胞中发现双芽巴贝虫(Babesia bigemina)以来,已鉴定报道100多种,但感染人体的主要有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分歧巴贝虫(B. divergens)、邓肯巴贝虫(B. duncani)、猎户巴贝虫(B. venatorum)等数种。

巴贝虫病多于夏秋季节发生,在我国属于新发、罕见寄生虫病。过去临床上缺乏敏感有效的巴贝虫病诊断方法,使我们国家的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诊断变得异常困难,从而导致漏诊和误诊的病例数不断增大,增加了患者的疾病负担,极大地影响我国人民“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的实现。2017年8月1日,由陈家旭等主要起草人制定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巴贝虫病诊断》(WS/T 564)2017)发布)后,巴贝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等有了行业诊断标准参考,并随着高敏感性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临床上不断应用后,在临床上发现了一些巴贝虫感染病例。总体而言,临床上对该病的重视程度依然相对较低,常被医务工作者和公众所忽视。为此,本就1943年至今我国报告的人巴贝虫病病例及流行病学现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致病机制等进行综述,希望能为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巴贝虫病的诊断和科学研究提供实用信息支持和帮助。

 

2.国外巴贝虫病流行病学现状

巴贝虫病呈世界性分布。1957年南斯拉夫学者报道了首例人体巴贝虫感染病例[5]之后,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均有巴贝虫感染病例报道,其中美洲、欧洲较多。美国是全球报道巴贝虫病病例最多的国家,涉及巴贝虫种主要包括田鼠巴贝虫、邓肯巴贝虫 和类分歧巴贝虫(B. divergents-likes)。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2011-2015年美国共报告7 612例巴贝虫病病例,其中包括6 277例确诊(82.5%)和1 335例疑似病例(17.5%),病例多发于6-8月的美国东北部和上中西部地区,而其中最常见的巴贝虫虫种为田鼠巴贝虫此外,欧洲报道了三种主要的巴贝虫虫种:分歧巴贝虫猎户巴贝虫和田鼠巴贝虫[6,8]。 1976年法国报告了首例巴贝虫病病例。 1979年,苏格兰诊断并报告了首例分歧巴贝虫病病例,患者为34岁脾切除者。 随后直至1998年,欧洲陆续报道了28例巴贝虫病病例,而其中83%为脾切除患者;病原体大多为分歧巴贝虫,占73%。至此,欧洲共报道了60多例巴贝虫病病例,以分歧巴贝虫感染为主。近年来,埃及、墨西哥、南非、莫桑比克、澳大利亚、巴西、日本、韩国等相继报道了人感染巴贝虫的病例。

 

3.我国巴贝虫病流行病学现状

我国首次人体巴贝虫感染病例报告可追溯到1943,洪式闾对重庆地区一例疑似疟原虫感染者的血涂片检查时,根据原虫形态特征分析判定,该患者为巴贝虫感染。从1943年至今,我国报告了300余例人巴贝虫病病例和/或隐性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广泛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内蒙古、北京、新疆、甘肃、河南、山东、浙江、福建、重庆、云南、广西等14个省份。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是黑龙江、河南、云南和广西,地理上分布在东北、中原到西南一线。主要感染虫种为田鼠巴贝虫(B.microti)、猎户巴贝虫(B.venatorum)、分歧巴贝虫(B.divergens)、类可拉萨巴贝虫(B. crassa-like)、类田鼠巴贝虫(B.microti-like)、巴贝虫新种(B.sp.XXB/Hangzhou)及巴贝虫未定种(B.sp)等。

 

4.巴贝虫病的临床表现

巴贝虫病的临床表现与无性繁殖期巴贝虫破坏红细胞程度及宿主免疫状态有关,其潜伏期1周~4周。免疫功能正常的感染者多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或出现流感样症状,症状可持续2~4周,呈自限性。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寒战、发热、出汗、乏力、恶心、食欲减退、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头痛、腹痛、贫血等症状。重症患者起病急,多发生于脾切除、老年体弱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重症临床表现包括高热(体温可达40℃)、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尿、黄疸、呼吸窘迫、肾功能衰竭或昏迷,甚至死亡。

 

 

5.巴贝虫病的治疗药物

两种不同药物的经典组合可以有效治疗人巴贝虫病,包括阿托伐醌联合阿奇霉素,以及奎宁加克林霉素。阿托伐醌和阿奇霉素联合用药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案。阿托伐醌(40mg/kg·d)联合阿奇霉素(12mg/kg·d)可治愈新生儿巴贝虫病,且无明显副作用;此外,阿托伐醌联合阿奇霉素使用(每日500~1000mg阿奇霉素和每日2次750mg阿托伐醌),也可成功地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巴贝虫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老年患者和IgM型骨髓瘤患者。因此,对于具有轻度至中度巴贝虫病症状的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阿托伐醌联合阿奇霉素是最为有效副作用较少的治疗方案,并且该治疗方案对中度至重症巴贝虫病患者治疗也有效。奎宁加克林霉素联合治疗方案曾经被当做巴贝虫病的标准治疗方案。如奎宁加克林霉素7~10天疗法,口服奎宁650mg,每天3次~4次;口服克林霉素600mg,每天3次;或静脉注射克林霉素600mg,每天3~4次。但在一些重症病例,如脾切除、HIV感染者和正在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中,克林霉素和奎宁的化疗方案常常不能奏效,往往需要换血治疗。此外,青蒿琥酯疗法也可以作为抗巴贝虫感染的一种选择。

 

6. 挑战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改变、经济全球化、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人和野生动物接触机会增加、跨国旅行人数激增,大大增加了各类媒传热带病的传播风险。由于巴贝虫病的症状、体征及病原形态与疟疾十分相似,因此常被误诊,特别是对来自巴贝虫病和疟疾复合流行地区的输入病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需要更多的研究关注。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科学家在巴贝虫病的检测、监测、媒介蜱控制、病媒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等方面获得了突出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1)误诊时有发生:巴贝虫病原形态、致病机制及临床症状与引起疟疾的疟原虫病原形态、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较为相似,极容易造成误诊,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疟疾消除成果;(2)临床重视不够:大多数临床医生对巴贝虫病并无意识,提及此病既无理性,也无感性认识,致使漏诊、误诊增多;(3)暴露风险加大: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国旅行、亲近大自然、人和野生动物接触的机会增加等,致使人们受蜱叮咬机率显著增加,输入性巴贝虫病风险加大等旅行医学问题也日益突出;(4)公众意识淡薄:人们对巴贝虫病知晓率普遍不足,野外活动防护不到位,感染机会增加;(5)血液制品筛查缺失:我国尚无对血液制品进行巴贝虫污染筛查的相关政策制度,这将导致我国血液制品巴贝虫感染风险等生物安全问题长期存在;(6)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在巴贝虫病的研究方面缺乏持续的经费投入,致使我国在巴贝虫病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防控策略无法持续有效开展。因此,我国需不断加强巴贝虫病等被忽略热带病的基础、应用基础和防控策略研究,为我国巴贝虫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早日实现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展目标,保障人民健康。


[关闭]
上一页:巴贝虫病诊断标准知多少... 下一页:谨防输入性疟疾...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林业科学数据平台
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水产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
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数字科技馆
京离子探针中心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电话:021-64377008 传真:021-64377008

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邮编:200025

©版权所有:寄生虫种质资源保藏中心 沪ICP备06036728号-7 技术支持:上海庚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